当前位置:服装资讯 > 专栏 > 毛戈平股份IPO:全代工、低研发投入,核心竞争力是毛老板的名字?

毛戈平股份IPO:全代工、低研发投入,核心竞争力是毛老板的名字?

总给女人“面子”的毛戈平,不知道这一次登陆资本市场,监管层会不会给它“面子”。

  总给女人“面子”的毛戈平,不知道这一次登陆资本市场,监管层会不会给它“面子”。

  与东田时尚(835547.OC)、北京吉米专注化妆服务和培训业务不同,老板同为造型师出身,毛戈平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(下称:毛戈平股份)业务侧重于毛戈平本人“加持”的化妆品。

  10多年商海沉浮,毛戈平和妻子汪立群控制的毛戈平股份,去年实现营收3.42亿元,其中来自百货直营渠道的营收贡献达到2.13亿元,占比75.04%。

  从渠道布局来看,毛戈平确实是想把品牌向高端打造。

  与其梦想相反的是,作为一个想做高端的品牌,自身既不生产产品,在研发投入上也远不及行业均值,毛戈平品牌的核心竞争力究竟何在?

  难道,仅因为毛戈平化妆水平***,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化妆品就天然具有好品质?

  毛利率83%

  高出资生堂、欧莱雅一截

  1995年,毛戈平作为刘晓庆版《武则天》的化妆师一炮而红,在演艺圈和时尚圈,他至今还是国内本土化妆师的标杆性人物。

 虽然是大IP,但毛戈平懂得花无百日红。

  1998年离开浙江省越剧院后,毛戈平就着力打造自己的化妆品公司,到了2000年,索性创立与自己同名的化妆品牌。

  当同行李东田、尚涛以及吉米还在从事老本行化妆服务时,毛戈平早已从一名化妆师跨进商界,他的商业模型其实很简单:化妆品销售和化妆培训学校。

  毛戈平将旗下MGPIN定位为轻奢、高端化妆产品,“至爱终生”定位于大众、流行。

  毛戈平股份招股书显示,从2014年到今年6月,公司产品的毛利率一直保持在83%左右,比国际大牌欧莱雅71%、资生堂的74%,还高出一截。

  这主要依赖于公司中高端品牌MGPIN的直营销售模式。毛戈平股份百货直营专柜逐年上升,2014年、2015年、2016年和2017年上半年的直营专柜数量分别为96个、109个、118个和125个。

  从销售渠道的布局来看,毛戈平确实是与高端品牌站到了一起。

  随着专柜数量上升,销售额自然水涨船高,2014年至2017年上半年,直营渠道的销售金额分别为1.65亿元、1.84亿元、2.13亿元和1.21亿元,一度占到总营业收入的75.04%。

  对毛戈平股份来说,渠道的扩张,是其现阶段业绩增长的制胜法宝。

  从公司的募资可窥一斑:渠道建设拟投资2.29亿元,占了三大募资项目的六成以上。

  不生产、轻研发

  竞争力何在?

  相比对标的国际品牌,毛戈平还只能算是小众品牌。

  毛戈平本人可能对自己的知名度相当自信,在品牌的推广上不太舍得投入。

  2014年至2016年,广告投放金额分别是1132.71万元,1142.96万元和1441.25万元。2016年公司营业收入3.42亿元,广告投放占比营收约4%。

  这与整个化妆品行业的趋势确实不太契合。

  再看看其他国产化妆品是怎么做的?百雀羚曾经砸下1.8亿元夺得2015年第四季《中国好声音》的特约赞助权,以及后续不断的市场推广活动,终于坐上了国产化妆品品牌的头把交椅;刚刚过会的珀莱雅也拟拿出3.6亿元投入到品牌建设中。

  由此可见,未来化妆品品牌要想做大,砸广告仍不可避免。

  尤其毛戈平股份旗下的品牌MGPIN,直接对标芭比布朗(Bobbi Brown)和魅可(MAC),可是,高端市场早就被海外品牌垄断,毛戈平股份目前的市场份额仅有0.3%。

  更让人担忧的是,公司产品全部来自于外协工厂,也就是说,公司本身不生产化妆产品,只是产品的“搬运工”,那么产品质量如何***呢?

  另外想重点说说的是,毛戈平的化妆品卖着国际大牌的价格,其产品本身的价值究竟何在?

  从招股书来看,毛戈平股份对对研发也不太重视。截至目前,公司研发人员只有15人,占比公司总人数1321人的1.14%。珀莱雅的这一比例是4.52%,丸美股份是4.24%。

  不仅研发人数少,在研发费用投入上,也显得非常小气。2014年至2017年上半年,公司每年的研发投入都没有超过营收的1%。丸美股份是3.65%,珀莱雅2016年是4.57%,整个行业平均研发投入是营收的3%。

  毛戈平股份自己既不生产产品,又不重视产品研发,其产品销售难道全凭毛老板刷脸?

网站编辑:刘勇辉

版权声明

本文系中服网独家稿件,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,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。

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

如需入驻专栏请联系:吴先生:13071809327

最新专栏

斑马消费

斑马消费是专注于消费领域的财经新媒体,2016年12月上线,立足多平台战略,以消费领域的行业大佬、重点公司和知名品牌为报道对象,力求为用户提供兼具可读性、关注度和深度价值的财经信息。斑马消费成员来自《21世纪经济报道》、《时代周报》、《长江商报》等财经媒体。

作者文章